有关课堂教学心得体会模板汇编5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但是心得体会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篇1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认为,教学有效性的实施主要是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得到无限的发展。余教授认为教学的有效性应该包括以下三重意蕴:
1、有效果:学业成绩提高;
2、有效用: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3、有效率:即教学投入与产出的比值较高。(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教学投入)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是关键。下面我就针对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谈谈几点思考。
一、认真研读教材,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教材是教学专家和一些优秀教师的智慧结晶,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蓝本。它总体上遵循了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比较好的展现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顺序,呈现了数学知识应有的逻辑顺序。但教材所呈现的知识是静态、有限的,而学生学习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却是动态的、灵活多样的。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教师们手中的教材也在不断地更新,像张天孝老师主编的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数学读本”,更是将“跳跃性大、分散性广、开放型多”等特点集于教材一身。而这些特点与数学知识本身具有的“系统性、连贯性、规范化”所产生的种种矛盾以及教材中大量的“留白、空白”所产生的问题更是令我们教师措手不及,所以我认为认真解读教材,正确把握教材,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根本。
1、教师应提高教材研读的深度。
前不久,学校开展了一次小规模的数学教研活动,其中有一位年轻的数学教师执教的是六年级的 “鸡兔同笼”。教学过程如下:
一、介绍《孙子算经》引出课题:鸡兔同笼。
二、出示例题:鸡兔同笼,共有头8个,共有腿26条,问鸡兔各有几只?让学生分4人小组讨论解决。(此过程大约7~8分钟)
三、教师巡视,请4个有代表性的同学到黑板上书写解题过程,教师对4种方法逐一进行讲解。(此过程大约15~18分钟)
四、巩固练习:两题“鸡兔同笼”类型的应用题。
在听这位教师上课的时候,我就在思考下面几个问题:(1)“鸡兔同笼”还是当年的“鸡兔同笼”吗?十多年前的数学教材,很少涉及像“鸡兔同笼”这类数学问题,所以教师和学生还会感到陌生、新鲜。但是由于近年来教材的不断改进,在三、四年级的数学教材中就安排了此类问题,再加上现在的孩子学习途径的多样化,“鸡兔同笼”已不是一个新问题,更别说是六年级的学生。课后我对另一个班级六(6)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大概有90%的学生听说过这类问题,50%的学生会用其中的一种方法解决,30%的学生会用三种甚至更多的方法解决。面对这样的现实状况,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是否满足这些学生的需求?教师解读教材,把握教学起点体现在哪里呢?(2)40分钟的课堂教学效果在哪里?是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还是课前课后一个样?仅仅是浪费了40分钟时间,仅仅是上了一节数学课而已?
2、教师应提高教材研读的广度。
作为一名称数学教师,应该尽量了解数学知识的体系,这样才能瞻前顾后,避免“脚滑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情况发生。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只注重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让学生强化记忆,机械练习,只关注了学习的效果,而疏于挖掘知识形成的背景及内涵,忽视学习方法和数学思想的渗透。
例如,在教学浙教版《新数学》三年级上册的“认识毫米与分米”时,教材仅仅安排了两节课的时间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而在第三课时中,教材就出现了大量单位间转换的练习,
如:2米=( )毫米 7千米90米=( )米 12厘米=( )分米( )厘米
300毫米=( )分米 4厘米5毫米=( )毫米 4050毫米=( )米( )毫米
虽然在二年级的时候,学生已初步学习了一些基本单位间的互化,但那时学生仅仅是靠机械记忆一些单位间的关系来进行换算,而并非是真正理解和掌握单位之间换算的方法。所以,在解读三年级的“认识毫米与分米”时,我重新安排了教学的内容。
第一课时:认识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
第二课时:认识千米,研究长度单位的关系,用图表示:
×1000 ×10 ×10 ×10
千米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根据这张关系图,让学生计算并掌握常用单位间的关系:
(画图梳理的方法不仅可以用在长度单位的换算上,而且还可以用在梳理其他单位的换算上,如质量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单位等等。)
第三课时;单名数间的相互换算。如:2米=( )毫米 300毫米=( )分米等,通过具体的例子,得到转换方法:
×进率 ÷进率
大单位 小单位 小单位 大单位。
第四课时:单名数与复名数间的换算,如4050毫米=( )米( )毫米
4厘米5毫米=( )毫米等。
这样的教学设计,教师给学生的不是单纯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和乐趣。
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篇2阳光课堂教学在开发区九年一贯制学校3—9年级的课堂教学中已经全面实施,它采取的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环节。为了使学校师生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各个环节的具体流程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使各个环节的操作更具有实效性,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真正作用, 4月10日下午2点我校召开了“阳光课堂教学改革小组建设”培训会。
此次培训会由学校副校长、中学部校长白国民主讲,全体教师参加培训会。白国民校长对我校的校本教材“阳光教学课堂教学学案——小组建设培训手册”做了全面的分析和讲解。
白校长重点讲解了“预习”部分,他说“所谓预习,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先自己阅读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了解,并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工作,预习将直接影响听课的效果。”他倡导预习时要遵照以下步骤:一是要妥善安排时间。二是要明确任务。三是要看、做、思结合。预习新课程可按照以下程序进行:(1)浏览教材;(2)找出本节应掌握的预备知识,并复习、巩固和补习这些知识;(3)对照预习提纲,边学边做;(4)确定本节的重的和难点;(5)找出上课时应重点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新教材中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可用彩笔勾出。
随后,白国民校长又从“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长的选拔、培养”、“小组合作学习‘展示环节’培训”、“小组合作学习之展示环节的有效性探究”以及“当堂训练 ……此处隐藏3653个字……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基于此,新课程把过程与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
二、另外,我们应避免矫枉过正,由轻过程走向轻结论。如上所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仍然是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事实上,其中还涉及一个如何看待知识在新课程实施中的功能及地位问题。因为知识构成了结论的内核,知识的科学性、正确性决定了结论的科学性、正确性。我们反对将知识作为现成的、僵化的结论生硬地灌输给学生,但是这不等于说包含知识在内的正确教学结论在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没有任何作用。我们更不能将问题简化为新课程只要过程,不要结论,或者只顾教学过程的热闹,不顾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只讲过程的推进,而完全无视对知识本身的理解与掌握。所有上述这些观点和做法教是错误的。
三、科学地看,新课程提倡重视结论的同时更重视过程的真义在于:仍应将理解和掌握知识当做重要的教学目标来看,所谓的正确结论中仍包含诸多知识目标。但是在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一点上,应当注重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听讲和记忆不是掌握知识的唯一方法,也不是最必要的和最好的方法,因为知识本身也需要思考、目标的局限,以争取实现新课程目标的多元化,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并重,因为过程本身就包含了促进学生体验、感悟的因素,学生的聪明才智与独特个性正是这一过程中成长起来。一句话,强调过程就意味着:掌握知识不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通过学习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抽象的知识与形象的东西联系起来,即将生涩的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新知的体验,从而使教学获得理想的效果。
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篇5班化教育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种班级教学活动的新的形式,小班化课堂教学的艺术读后感受。作为小班化课堂教学的实践者,如何激发和满足学生个性,寻求适合学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方式等,都需要教师不断思考、探索。
一、激发学习情感,营造民主氛围
"未成曲调先有情",小班化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空间的变化,教师应走近学生,甚至坐在孩子们中间,零距离接触,用谈话聊天的方式,共同探讨,平等对话。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中肯的赞扬、抚摸一下孩子的头表示对他开个小差的提示、俯下身说上一句悄悄话表示对他的肯定和希望。这样的一种信息的传递,会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更融洽,并不断地调节着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着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激发着学生的学习兴趣。"蹲下身子,和孩子一起看风景。"当你身处于孩子一样的高度,便能真正地用心和他们交流。师生之间的这种交流,营造了平等的民主气氛,激发了情感上的共鸣。原先胆怯的学生变得勇敢了,原先"不安份"的学生变得专心了,原先爱动脑筋的学生会迸发出更加灿烂智慧的火花。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这种学习情感的激发,顺应了新课标的需要,为学生更大热情地投入到学习、讨论中去提供了保障,也使小班化教学凸显出其特有的优势。
二、尊重个体差异,发展学生个性
世界上没有二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承认差异是现代教育的一个基本观点。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既有与生俱来的气质上的差异,更有后天受环境、社会、学校等诸方面的影响而形成的性格、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让每一朵花儿都开放,让每一只小鸟都歌唱。"小班化教学使教师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环境中,求得更大程度的发展,读后感《小班化课堂教学的艺术读后感受》。一个班级中,总有一些求知欲望强、知识面广的学生,也有一些聪明但学习热情一般的学生,甚至还会有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正是由于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各不相同,所以在小班化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会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法"。使优等生有自由发展的空间,培养他们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对于中等生,要他们跳一跳,摘到桃子;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由浅入深,不厌其烦地启发引导,适时捕捉其闪光之处,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成功之处和进步,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如:生字教学环节"三步曲":第一步,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笔画笔顺;第二步,(在前基础上)熟练运用各种识字方法,再找找好朋友;第三步,(在前基础上)用一个或二个词儿,说一句或几句通顺连贯的话。
让学生根据其能力挑选合适的环节去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真正动起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温馨和谐的课堂环境,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相应的"最近发展区"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我来!""我来!"一双双高举的小手,使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也使学生逐步养成一种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积极向上的精神。
三、倡导合作学习,注重合作实效
美国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它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小组任务的完成有赖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合作成了小组的基本活动。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小组合作学习有许多的优越性。学生知识、经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对理解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小组合作学习能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构建。
为了避免小组合作学习只是流于一种形式,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合作学习最好是依据学生的能力、性别、个性特征、专长、兴趣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混合组成优势互补的群体。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地把时间留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合作学习。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应予明确的引导。(1)安排好学习小组长,由他来主持讨论,协调小组成员的发言秩序,控制好发言时间,作好记录。(2)每次讨论前必须认真思考,紧扣中心,别人发言时,不要插话,要善于倾听,别人发言完毕,可予于补充,最后形成统一意见。(3)推选好代表发言,要把小组形成的统一意见表述出来。发言时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应该有团队意识,把"我认为…"改为"我们小组认为…"
如:二年级语文《燕子过海》中,水手和小燕子挥手告别,他会对小燕子说些什么?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用生动的语言和动作表述出来。几分钟后,由每一小组的代表来代表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同时,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的需求,对表现优异的小组和学生,可进行奖励。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团结协作精神。
感受:小班化教学是当今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现代教育的标志,在小班化教育实施过程中,使我们深刻感受到先进理论给我们带来的冲击,感受到小班化教学真正是以人为本的教学,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班化教学的整体优势,正视学生的知识基础、情感个性特点和差异,营造民主氛围,在自由、开放的空气中开展多种形式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