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育的心得体会合集6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教育的心得体会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教育的心得体会 篇1现代远程教育学习资源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在提高课堂效果、优化课堂结构、拓展学习方式等方面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现代远程教育学习资源有效地为我们提供了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素材。下面我就谈谈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优化小学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学生的内在动力。一堂成功的课,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远程教育资源具有集信息于图、文、音、视、动、色为一体,综合表现力强的特性,以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通过多媒体的音、像画面,为学生创设有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入境动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美的感受中学习知识,大大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例如在讲授〈有趣的七巧板〉这一内容时,利用多媒体将七巧板的七块图形旋转、移动拼出学生熟悉的图案,使学生在有趣的情景中感受到“数学好玩”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使学生成为“乐之者”,已成为教师教学的一大课题。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在教学《变色龙》这一课时,由于学生经验有限,对“变色龙”缺乏感性的认识,让我颇为烦恼,远程教育中的课件则为我解了燃眉之急,课件中不仅有关于变色龙的介绍,还有一组变色龙变色的片段。片段中将变色龙在树叶上.土壤上.树干上变色的过程展现的淋漓尽致,学生学习不禁兴趣盎然。
二、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可以优化概念教学
数学概念属于静态的知识,内容比较单一。因此,传统的数学概念教学的课堂,是索然无味的,缺乏活力的。然而,应用远程教育资源,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能直观生动展示图形的变化,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使学生学得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然后用不同颜色从这一亮点作出一条线段,同时闪烁着这个亮点及这条线段,并使线段旋转一周,形成圆形,使学生看后马上能悟出圆是怎样形成的。然后,再加入一条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断,分别闪烁出亮点和这两条线断,使学生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通过这样动态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
三、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教学,由于教师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讲解上,用在板书上,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增加了学生的课外负担,长此以往,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不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学,比“粉笔+黑板+教材+嘴巴”的传统教学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使学生手、眼、耳、脑多种感官并用,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结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同时,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能力得到发展。在数学教学中,要体现“以训练为主线”的特点,适时使用远程教育资源,可较快地展示演算过程,展示练习题,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某一城市为基点,但凡对这个城市感兴趣的同学都可以站起来说一说对这个城市的了解,同时要注意符合口语交际的要求,不重复别的学生说过的话,说话有条例。这是一堂高年级的口语交际课,网络环境的适时引入,不仅丰富了课堂资源,而且提供给每一个学生不同的选择空间,更加体现了交际的多元化,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还能使内容化难为易
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可以将以往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打破了封闭式的死水一潭的教学状态,以其鲜明的直观形象,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以其多变的手段,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从而使教学得以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文时,由于学生对石拱桥知识了解甚少,无法理解中国石拱桥的的造型特征,结构特征和制作特征。于是利用远程教育直观课件,形象地向学生展示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的画面。学生兴趣盎然的边听着教师讲解,边欣赏各式各样的拱桥,研究它们的形式、结构、装饰等。由于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又经过分析、比较,学生们终于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优美,坚固,精巧的特征。
在英语教学中,远教资源的作用更是尤为突出。 例如单词的学习是相对枯燥乏味的。对于单词的学习, 传统的方法往往是教师领读或用录音机播放, 学生跟读, 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运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教学, 会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觉。如单词lion 为例, 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伴随着一声洪亮的狮吼, 一只威武的雄狮出现在屏幕上, 接着醒目的黑色字体lion 出现在图片下方, 同时播放出单词清晰的发音[lain], 最后通过画外音提问: “What’s this in English?”学生齐答: “It’s a lion.”学生很快就能被这“形神兼备”的画面和声音吸引, 兴趣十足地跟着大声朗读并很快记住这些单词。
应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学,不仅为教师提供直观、形象、效率更高的教学手段,而且给学生展现生动活泼的画面,给学生创设愉悦有趣的情境,给学生提供丰富多采的资源,让他们在课堂里轻松地、自由地、快乐地学习,从而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让我们更充分、更合理地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吧!
教学教育的心得体会 篇2对于有效教学,谈不上有什么经验,要说感受可能会有一些。按我的理解,数学课的有效教学就是让学生听懂,学会,做对。
一节课是否有效,老师的一头自己是十分重要的。对教材的充分理解,之后备好一节课。上课前的教具学具的准备,对教案的熟悉,都是必不可少的。到了上课的时候,老师良好的教学素质,对课堂的掌握,教学中练习的设计是否合理科学,有没有考虑到面向全体学生、是否做到每一次练习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从而达到巩固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能的目的等等各方面无不关系到教学的效果。
所以,我觉得备课这一个环节,是上课有效的前提。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但生成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预设、不需要备 ……此处隐藏6715个字……师生合作教学的情感基础,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负担,从而激发起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持久的动力。
3.情感注入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
情感教育理论认为,情感作为主要的非认知因素,制导着认知学习.实践也证明了良好的情感可推动人趋向学习目标,激发想象力,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反之则会压抑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问题解决教学”十分重视数学学习过程,除了研究学生智力方面的因素,如认知、理解、应用等规律外,还重视他们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信念、态度和情绪等情感因素,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主张以学生的兴趣、内在动机来引导学生学习。实践让我们认识到,情感注入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正如和学生谈话中所述:现在这种忧虑没了、我很喜欢这样的老师;越来越希望有更多的做庄机会;你甚至可以给老师提意见;选择恰当方式,灵活把握契机,教师的情感注入才更加有效。从学生的谈话中我们可以找到反映教师情感注入的影子:老师要用鼓励的语言激励学生,如:我们是数学天才,我们有学数学有天赋;对于学生提出的有创意性的问题用“精彩、精辟、有创建”等语言加以鼓励。这种情感的注入,在对待优秀生和后进生的教学策略方面也有所体现:有的后进生认为学不会可以不学、提供一些课外读物或安排我们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享有做不做数学作业都可以的特权。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c.r.rogers)认为,真实的问题情境和活动是最能引起态度和个性情绪的学习方式。精心设计数学问题,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利用情感对认知学习的制导作用,来驱动、诱导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为达到目标而迫切学习的心理倾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就常常会有异常的表现:我们会发现“高招”,让老师都吃惊;引来一片赞许;不时赢得同学们的称赞,也常令老师兴奋不已。总之,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数学认识结构和系统建构过程,在强调自主探索和学生理解性思维活动的同时,加强教师情感的注入,关注学生情感的变化,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式学习是进行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4.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是系统化了的常识.”从本质上讲,数学是关于客观世界模式和秩序的科学,数、形、关系、可能性、数据处理等,是源于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数学把握,并反过来不断地接受客观事实的检验和矫正中发展起来的。而数学过程则是在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模型、理论和方法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建构过程。“问题解决教学”的四个环节的教学过程,是基于不同教育功能和不同建构策略的实践过程,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和经验,通过对业已形成的数学知识进行加工、改造,向更高层次推进,并反作用于更为广泛的现实,对其作出解释和应用。因此,“学数学有用”,参与过程建构起来的“数学有点‘生动’了”,历尽数学思维活动的发展过程,深谙“善于联想就学会了数学”。以“课题”形式组织课程内容,着眼于系统认知结构的整体建构,更加趋于信息的条理化,适应学生思维存储和提取的需要,提高教学效率。
5.重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数学再创造中学习
以现成的体系来教数学,虽然在较短的时间内也能向学生传授较多的知识,但也存在种种负面影响:数学枯燥、数学神秘,数学是书上写的、老师讲的等.很多学生单纯靠记忆学习数学,使数学学习失去应有的魅力,表现为:靠意志无法抗拒大脑的排斥、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知道学数学很重要但学不进去。发现是一种乐趣,是人的天性.我国新的课程标准的研制强调科学过程、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能力。“问题解决教学”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以“课题”的形式组织教学,倡导学习过程的探索性,让学生在再创造过程中学习,使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生机和活力.我认为,为学生提供适合再创造的学习材料,有了一些数学观念和方法的铺垫,有了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即使是普通的学生也能够创造出数学(一般指原创的模拟)。通过再创造能够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认识世界、解释现象的数学能力,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数学体系的建构和形成过程,体会数学的精神。数学是研究模式的科学,是基于思维的推理形式和方法建构而成的,因此,数学教学应重视知识的系统结构,重视问题的发现和提出过程、问题的解决策略与方法。这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要涉及学生数学学习的知识目标、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而且要涉及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上的发展。这不仅是数学教学的手段,而且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
6.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
过去,片面追求“升学率”,盲目搞“题海战”。使学生不堪重负,使他们从厌恶数学到讨厌数学教师,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教育要以人的全面、主动地发展为目的,因此,我们必须解决当前在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怎样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怎样克服“差生”的学习障碍,防止成绩分化?怎样针对“优生”特点,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拔尖人才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单靠课堂教学无法完成,开展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和拓展。首先,学生之间的学法差异,可以在第二课堂中进一步因人因情做好指导,包括:传递解惑、帮助理解、树立信心、方法矫正、学习反省等,激励学生思考,逐渐加强学习。其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拓宽数学知识面。我们在倡导素质教学的同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包括:组织学法、数学史讲座、开展竞赛、调查活动、成立数学研究和小论文撰写小组、模型制作、墙报编辑小组、数学讨论小组等。如在数学讨论小组活动中,对数学中出现的典型疑难问题先由小组成员独立思考,提出解题方案,再在小组内讨论、辩论,集思广益,形成讨论合作之学风。这对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十分有益,同时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又如,在开展竞赛讲座中,师生共同钻研和解答疑难数学题。在师生的共同配合下,竞赛活动要搞得有声有色。
学会与人共处,学会合作,学会交流,是生活在信息社会的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了解自己,尊重他人,既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又善于表达和交流,是当代社会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一种能力,也是新世纪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标志。合作的有效性往往取决于合理分工、有团队精神、民主决策等,而发展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能力需要提供适宜的机会、环境,满足主体展示自我的愿望。“问题解决教学”强调用问题启动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学生合作与交流的几率大大增加了。另外,以合作小组和书写课题反思性学习报告的形式,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活动,使学生有了更多的讨论、交流和表达的机会,这种多边合作互动,有利于激发集体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群体创造意识。 ?
当然,教学改革中提出的数学“合作教学”,不只是在课堂上多一些学生间、师生间的讨论和对话,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使他们懂得如何尊重别人,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如何在分享成果当中既能肯定他人,又能表现自己,从而培养一种公平友好的竞争精神,以适应二十一世纪的新挑战。